六月的关中平原,金色麦浪翻滚如诗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,黄丽丽俯身于显微镜前,果树枝条切片在灯光下泛着微光;不远处,康振生正对着小麦条锈病的实验数据凝神思索。这对相守四十年的学术伉俪微配资,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,用科技守护“中国粮”,以赤诚家风书写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家国答卷。
田垄间的“病虫害猎手”
陕西洛川的苹果园曾是黄丽丽的“战场”。多年前,成片果树因腐烂病濒临死亡,果农们望着发黑的树干欲哭无泪。她带着团队扎进果园,在临时帐篷里日夜监测——烈日下,胶鞋沾满泥土,汗水浸透衣襟,她用放大镜观察病斑纹路,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湿度、温度与病状变化。“改治为防”的理念在无数次失败中萌芽,“夏防冬病”技术最终覆盖全国70%种植区,让枯萎的果树重挂红果,将笑容挂在果农脸上。
展开剩余76%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曾被称为“产业杀手”。黄丽丽创新提出“阻传播、防入侵”策略,把技术培训变成“田间破案课”:“就像防疫一样,要在病菌‘偷渡’前布下防线。” 她带着团队跑遍全国产区,手把手教果农修剪、涂药,如今猕猴桃主产区的溃疡病发生率下降60%以上。
广阔的麦田则是康振生的主战场。
小麦条锈病俗称“黄疸”,曾让甘肃农户连年减产,麦粒干瘪如沙。康振生带着学生走遍全国麦区,在东北的寒风中蹲守麦苗,在西北的旱地里采集病叶。国外机构曾以高薪邀约,他却指着麦田说:“这里的苗需要我。”
为观察条锈病菌的变异规律微配资,康振生在电镜前坚守24小时,让技术员惊叹:“从没见过这么拼的学者。”团队研发的生物育种技术,让小麦抗病基因“改头换面”,年均为国家挽回100亿公斤损失。甘肃老农攥着他的手哽咽:“康教授,是您让麦田‘复活’了!”
窑洞实验室里的伉俪情深
1982年,西北农学院的窑洞实验室见证了他们的爱情。
那时候,黄丽丽“误打误撞” 研究小麦条锈病,与学长康振生在煤油灯下并肩查资料。康振生用萝卜刻印章、在信纸上画梅花鹿,把科研的严谨藏进浪漫——“他每次写信都盖着自制的印章,连暖瓶塞都能刻出山水。” 黄丽丽摩挲着泛黄的信纸回忆。
婚后的标本室婚房里,康振生常捧着英文原版书读到深夜,出差调查条锈病一去就是半月。黄丽丽回忆说:“那时觉得他心里只有工作。”但当她看到丈夫在电镜前熬红的双眼,又忍不住心疼:“他心里有团为粮食安全燃烧的火。”
1997年,夫妇俩受邀赴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参加合作研究。康振生延续“拼命三郎”模式:周末实验室的灯光常亮到深夜,华人聚会难得露面。总有人问黄丽丽:“老康又钻实验室了?” 三年里,他们不仅攻克了条锈病菌的分子机理难题,更让外国同行见识了中国学者的韧性 ——“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的底气。”康振生说。
从书桌到麦田里的相濡以沫
黄丽丽、康振生家中书房的书架塞满农业典籍,宽大的书桌则是夫妻俩的“第二实验室”。晚餐桌上,黄丽丽会讲果园里的 “病害侦探故事”,康振生则分享麦田里的新发现。如今,年近七旬的康振生会在空闲时给妻子烧一锅红烧肉,抢着买菜做饭:“以前她为家付出太多,现在换我‘服务’。”当黄丽丽捧回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奖牌,他轻声说:“你也不容易。”四十年风雨,争吵化为理解,并肩成为默契。
“农业科研工作者要把国家粮食安全扛在肩上。”黄丽丽的课堂总充满田野气息,她带学生去果园辨认病害,让书本上的理论“沾着泥土”落地。康振生的实验室里,学生们记得他常说:“做研究不能怕吃苦,麦浪翻滚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考场。”
他们的团队先后入选“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,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农业战线。一位年轻学者说:“跟着两位老师,不仅学到技术,更懂得了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’的分量。”
从“全国创新争先奖” 到“最美家庭”,荣誉簿上的每一笔都凝结着四十年的坚守。黄丽丽的“果树癌症” 防控技术走向 “一带一路”国家,康振生的条锈病研究引领国际方向。但在他们心中,最珍贵的奖励是洛川果农送来的脆苹果,是农户捧来的饱满麦粒。
暮色中的实验室依旧亮着灯,黄丽丽与康振生的身影在窗前交叠。他们是夫妻,是战友,更是扎根土地的“粮食卫士”—— 如同关中平原上的星辰,用科研之光点亮麦田,以赤诚家风传递着 “把国家装在心里” 的信念。在农业强国的征程中,这对 “麦田夫妻” 的故事,正化作千万农业人的前行力量。
(来源:中国妇女报)微配资
发布于:陕西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