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供销社吗?在还没有大型超商的年代,供销社是人们购买生活用品的唯一途径。随着经济发展,供销社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,供销社里面售卖的物品,也渐渐被更现代化的商品所替代。
这些曾经陈列在供销社柜台的商品,有熟悉的吗?
居家必备的银色虎头牌手电筒,是夜晚的好帮手。这个铁皮手电筒,非常沉重,但是亮起来比电灯还明亮。以前电力短缺,常常会出现电路不稳定而导致停电的情况,这时候就到手电筒闪亮登场了。
走夜路的时候,手电筒也是必备好物,而且它还可以调节远光可近光,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,是一个有趣的陪伴。
展开剩余91%玻璃瓶汽水现在也能看到,但是远没有以前流行了。对许多人来说,汽水还是玻璃瓶的最好喝。瓶盖被打开后清脆的一声响,听着就让人神清气爽。
而且这种玻璃汽水喝完之后,还需要把瓶子收集起来回收。当时最受欢迎的就是橘子味的黄色汽水,跟烈日炎炎的夏日绝配。
现在很少有人使用泊头火柴了,但是当时是每家必备的生活用品。在广泛使用燃煤的时代,火柴常常被用来点火。有使用火柴经验的人,一定经历过火柴盒侧边的砂纸被磨平后点不着火的尴尬情况。
为此,许多人利用墙壁、地面等,来摩擦点燃火柴。没见过的人一定不能想象,单手拿火柴在墙上那么一划,蹭得就燃起火焰有多么有趣。
麦乳精在几十年前,简直相当于有钱人的象征。因为算是“奢侈品”,所以麦乳精常常被拿来作为礼品。
这种冲调饮品,香味浓郁,口味偏甜,里面有大量可可粉,因此成为孩子们的最爱。因为是奶制品,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,麦乳精在当时还是保健品,是一种健康又好喝的饮料。
搪瓷缸、搪瓷盆、搪瓷杯,可以说是七八十年代的标配了。白底衬着红花,上面往往还印着几个醒目的大字,这种搪瓷制品在当时随处可见。
搪瓷不易被破坏,耐高温耐腐蚀,是非常实用的家居用品。以前搪瓷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,从喝水的杯子,到洗漱的脸盆,都离不开搪瓷制品。
那时候的国营单位特别喜欢统一定制搪瓷用品,再印上单位名字,工人们使用这些东西的时候,会感觉特别有归属感。
以前的饭盒就是简单的一个铁盒子,要是用久了,没准还能吃出铁锈味。这种饭盒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固,磕磕碰碰都伤害不了它。
不过因为是铁制品,导热性很好,如果用铁饭盒带饭,很容易就凉了。现在饭盒的花样就多多了,什么加热饭盒、隔热饭盒、保温饭盒,五花八门,可选择的有很多。可是偶尔,也会怀念用网兜装着铁饭盒的日子。
铁皮文具盒也是学生时期的回忆,这种文具盒一般只有一层,上面印着花里胡哨的卡通人物、自然风景或是帅哥美女。有闲钱的孩子,还会购买贴纸装饰文具盒。
桌子上摆着有最新卡通人物的文具盒,一整天都会招来四面八方羡慕的眼光。等到一下课,大家都围着文具盒七嘴八舌地讨论。在那个年代,一个文具盒就是学校里最新鲜的新闻。
还有一个铁制品,就是铁架梳妆镜。这种镜子一般是会旋转的,使用的时候把镜子的那一面翻转过来就行了。镜子的背面也不乏味,一般是优雅的图案,也有印着美女脸孔的。
这样的铁架梳妆镜不仅是镜子,还是卧室的装饰品。现在一般都会在浴室柜子上安装镜子,用不着单独的镜子,有化妆需求的人,也会购买带灯的智能镜,用这种老式镜子的人很少了。
以前卫生条件比不上现在,经常会有头上生虱子的情况发生,这时候就需要篦子梳登场了。篦子梳一般用竹子制成,中间横着一道梁,两边是梳齿。这种梳子的梳齿非常密集,能够将头发里的异物梳出来,所以主要用来清理头皮屑和虱子。
当然它的功能不只有这一个,还可以用来按摩头皮、活络静脉。现在大家卫生条件好了,按摩的工具也更多了摩根策酪,篦子梳逐渐从生活用品转变成一种工艺品。在商店里很少见,反而成为旅游景区里的“常驻嘉宾”。
胰子是古代的一种洗涤用品,主要成分有猪胰脏和草木灰。胰子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很长,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。在供销社流行的时代,香胰子也是生活必备用品。
香胰子通过猪胰脏和草木灰的化学反应,产生出跟肥皂成分类似的皂基,达到去除污渍的作用。以前的香胰子最大的特色还是它的包装,人们常常在香胰子上面印一些宣传口号,或者是古代典故。
在电动刮胡刀普及以前,立体画刮胡刀是居家必备。这种刮胡刀的盒子一般是铝制的,拿起来很轻巧。盒子的表面一般会有突出的画片,所以叫立体画刮胡刀。使用一段时间之后,刮胡刀的刀片就需要手动更换。
以前也没有剃须泡沫这种东西,需要刮胡子的人一般都用肥皂水来起泡。现在仍然有人习惯使用手动刮胡刀,但是带有立体画的铝盒子就比较少见了。
头油也是一个充满年代感的生活用品,它的作用和现在洗护精油类似,都是使头发变得柔顺,而且还带有香味。头油这种东西,是以前的时髦人士才会使用的东西。
其实中国古代就有头油了,古代人头发长,清洁起来也比较麻烦。所以古代人会在日常梳头的时候使用头油,一是让头发变得顺滑,起到一个保养头发的作用,二是用头油的香味掩盖头发本身的味道。
走起路来“啪哒啪哒”的塑料凉鞋现在也比较少见了,过去,塑料凉鞋在夏天是必不可少的。凉鞋可选择的样子比较有限, 但是颜色非常丰富。
塑料凉鞋的一大缺点就是,非常容易断。在路上走着走着鞋子的连接处断开了,是一件常常发生的事。这时候,妈妈就会拿出一根加热过的烙铁,在断口处那么一烫,塑料就可以连接起来,鞋子又可以正常穿了。
除了塑料凉鞋,布鞋也还是从前的回忆。这种鞋子不挑季节,非常实用。人们不仅可以从供销社购买到,有手艺的缝纫好手,还会自己缝制布鞋。
现在大家都通暖气了,很少能见到这种鱼形暖水袋。冬天的时候装一个暖水袋放在被窝里,不仅温暖,而且不会像电热毯一样干燥。
这种暖水袋一般是用橡胶制作而成,可以把温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状态。暖水袋还有许多条纹纹理,有防滑的功能。以前大人常常会提醒,要把暖水袋放在脚底,而不是抱在怀里。
煤油灯也是一个现在见不到的产品了,以前用电比较贵,而且额度有限,在电灯没有普及之前,煤油灯是家家户户的照明工具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,煤油灯是主要的照明来源。许多家庭还会自制煤油灯使用。
口琴被称为口袋里的钢琴,是以前很流行的小乐器,七八十年代文艺青年的最爱。很多人不知道,口琴是德国人根据中国古代的笙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。
它虽然形状小巧,没有几个音节,但是擅长吹奏口琴的人,可以用它演奏一首完整的歌曲。口琴因为学习起来简单,所以一度很流行。
小人书是童年的回忆,在没有彩色电视年代,看小人书就是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。以前的小人书大多寓教于乐,一般会把图画和文字相结合,不仅有趣味性和娱乐性,而且还有会在图画中穿插小知识。
小人书比较通俗,在民众间接受度非常高,所以政府还把它作为一种普及教育的方式,不仅孩子爱看,大人也喜欢。小人书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有时代特色的大众娱乐方式。
洋画片是一整版漫画人物,一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,以《封神榜》和《西游记》最为流行。这种洋画质地坚硬,因此发展出一种拍洋画的游戏。只要能用手掌把洋画片拍过来,就可以赢得一张画片。
玻璃弹珠的来源有很多,它是一种波子汽水瓶口的塞子,也是跳棋的棋子。以为颜色漂亮,有人热衷于收集不同颜色的弹珠。单纯把弹珠作为一种游戏,在七八十年代也很流行。
供销社里的商品还有很多,随着时代进步,人们有了更丰富的商品可以选择,但是偶尔也会怀旧,回忆起使用这些老物件的时代。
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摩根策酪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